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Qinghai Institute of Salt Lakes,CAS
怀—涿地区深部孕震环境研究与涿鹿地震发震机制的讨论 | |
刘文玉, 李桐林, 韩江涛, 刘国兴, 陈闫,韩凤清,韩松2 | |
第一作者 | 刘文玉 |
2017-07 | |
发表期刊 | 地球物理学报
![]() |
ISSN | 0001-5733 |
卷号 | 60期号:7页码:2693-2706 |
关键词 | 大地电磁测深 高温流体 深部孕震环境 |
摘要 | 怀-涿地区是我国首都圈重要地震活动区之一,为探析北京地区深部孕震环境及发震机制,布设并完成了NWW向横跨怀-涿盆地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采集、处理与反演工作,并对已有的区域重磁数据进行了三维聚焦反演.基于以上二维电性结构剖面和重磁三维结构,结合区域地质、地震探测和水化学资料,取得以下认识:(1)怀-涿盆地中下地壳存在低密度、低磁性和高导性的同源物质异常体,该异常平面上呈NEE向椭圆形分布,在温泉屯一带埋藏最浅,约12 km.而盆地边缘岩体地球物理特征表现为高密度、中高磁性和高电阻率.震中多发生在盆岭交汇处,而震源位置则处在物性结构梯度带上,表明中下地壳不同物质的电性、密度、磁性及温度的差异是怀-涿地区深部重要的孕震环境.(2)怀-涿地区中下地壳高导异常体可能为上涌的地幔物质与沿断裂带进入地壳内部的地表水共同的反映.(3)在怀-涿盆地西北缘和东南缘形成的两大震区与盆地内部高温流体的运移有着密切关系,即两大震区为同一高温流体在中下地壳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4)本次涿鹿地震发生可能的机制为:在NE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地下高温流体向NNW方向缓慢迁移,当遇到大海陀岩体阻挡后,转而从岩石结构稳定性较差的老君山亚口向东部延-矾盆地迁移,在高温流体迁移的过程中促使杏园村-万窑村一带的老君山体发生高倾角右旋走滑型断裂. |
DOI | 10.6038/cjg20170716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isl.ac.cn/handle/363002/6515 |
专题 | 青海盐湖研究所知识仓储 盐湖地质与环境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文玉, 李桐林, 韩江涛, 刘国兴, 陈闫,韩凤清,韩松2. 怀—涿地区深部孕震环境研究与涿鹿地震发震机制的讨论[J].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7):2693-2706. |
APA | 刘文玉, 李桐林, 韩江涛, 刘国兴, 陈闫,韩凤清,韩松2.(2017).怀—涿地区深部孕震环境研究与涿鹿地震发震机制的讨论.地球物理学报,60(7),2693-2706. |
MLA | 刘文玉, 李桐林, 韩江涛, 刘国兴, 陈闫,韩凤清,韩松2."怀—涿地区深部孕震环境研究与涿鹿地震发震机制的讨论".地球物理学报 60.7(2017):2693-2706.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怀—涿地区深部孕震环境研究与涿鹿地震发震(1284KB) | 期刊论文 | 出版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文玉, 李桐林, 韩江涛, 刘国兴, 陈闫,韩凤清,韩松2]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文玉, 李桐林, 韩江涛, 刘国兴, 陈闫,韩凤清,韩松2]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文玉, 李桐林, 韩江涛, 刘国兴, 陈闫,韩凤清,韩松2]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